下划线
深入开展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

时间:2015-04-09 12:43

深入开展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促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
——访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

文/《中国建设报》记者 高雪晴

记者:“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对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吴涛:201494,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在会上指出,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是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后,经部常务会议讨论决定。说明治理行动不是一两个人拍脑门子决定的,更不是应景工程,而是针对行业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周密部署的,可以说是关系到建筑业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实现稳中求进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大家知道,建筑质量出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原因复杂,才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找出病因,根治病体,敦促建筑行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贯穿整个生产环节和监管体系,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以及分包单位多方主体责任,当然也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这一次,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建筑质量安全问题的把脉非常精准,病理说得也很透彻,治理行动本身就是一个下猛药治大病的过程。
  单纯从时间概念来说,用两年时间抓出百年质量,看上去任务很艰巨,但它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将影响深远。通过两年时间,让人们牢固树立质量重于泰山,安全第一为天的理念,让好质量保安全的血液流进行业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通过两年治理为进一步健全完善行业完整的监管体系和奖惩制度、包括为法律法规建设奠定基础。治理行动已经开展了半年,广大企业对这个行动给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特别是通过对一些案例分析、曝光和治理,掀起全行业内不同层次的检查和整改。既对一些违法违规企业和工程项目起到警示震慑防范作用,又促进企业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从严,在行业上下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监督安全的良好氛围,效果显著,反响良好。
  但在交流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感觉治理行动比较注重形式上的大检查,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人生病、百人吃药的味道。不少人担心一出现事故上上下下都很重视,但检查完毕后一切照旧还会出现问题。对于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通过前段治理行动的做法总结,如何达到标本兼治是大家反映和关心的重要话题。
  记者:请问吴秘书长,您对如何既治标又治本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有何见解?
  吴涛:为什么质量安全问题在我们行业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恶性事故时有发生,这除了我们行业是继交通、煤炭行业之后第三大高危行业外,我认为恐怕最关键的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第一,要加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贯彻执行力度。应该说我们行业的规范、标准、各类质量安全规定保障体系还是比较齐全的,包括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中的施工组织设计,否则工程招投标时都不能过关。但为什么还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呢,从一些质量安全事故的案例中发现好多规范、标准、制度却没有人去认真执行,或者是执行力太差。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监督管理保障体系恐怕还不够接地气。比如,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一出问题就是传统的做法停工检查,缺少对事故根源分析和责任人从严处罚。再就是有些企业内设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缺乏贯彻落实,责任不到位。我们老讲,要实行责任制,但谁来监管,管哪一块,怎么管?不少企业没有人去抓落实。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低,往往是会干的没有证,有证的不会干,本来应该是他们去执行的,他却没有去执行,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执行的意识。
  第二,要加强职业教育和一线操作工人技能培训。一线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过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在安全事故中不幸伤亡的工人,他们愿意接受那样的结果吗?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在安全不达标的条件下施工呢?往往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模板缺支撑、那个脚手架搭设有问题,他们没有这个知识,没有这个意识。这和我们长期以来缺乏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直接关系。我们到香港、德国参观考察发现,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做得很扎实,对工人的培训时间最低三个月、有的六个月、一年甚至是两年,根据工种的复杂难度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操作。他们对参加培训学员不但不收费,还发工资性补贴。我们目前强调培训,雷声大、雨点小、招生难、效率低。其实国家每年财政支付农民工培训经费并不少,只是由于管理渠道不通,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这个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应下气力解决,而且要从职业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改革上有所突破。我们协会今年计划与地方协会联合建立若干个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通过企业出钱定向派出培训和市场运作、组织受训人员到工地项目部实习劳动、由项目部发给学员劳务费补贴等方式,但这一工作的实际推进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
  第三,要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创新技术和工艺革新以及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更新换代来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安全生产。近几年来,建筑业企业在施工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方面,总结开发了不少国家级工法,仅去年评审通过的就有500多项,但真正推广应用的不多。今后,协会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在以推广十项新技术和BIM技术为重点的基础上,每年再选择23项创新技术和工艺在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同时,还将组织专人进行CIM技术课题研究与攻关。
  第四,要严格禁止业主任意压缩工期和降低工程造价。最近网上有一个80多岁的业内退休老专家对此问题有极为深度的分析,虽然有些意见很尖锐,但这些现象确实存在,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值得欣慰的是,以上这些问题《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相关意见都已提出了解决的方向,广大企业期望这些好的政策和措施尽快落地生根。
  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聚焦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也提出了今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具体要求,您认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进行改革?
  吴涛:我认为,治理行动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产业现代化,应该说这是建筑业适应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发挥支柱产业作用的正确选择。既符合党和国家早就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又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要求。但怎样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当前业内不少人并没有弄清其内涵,包括一些媒体也简单用过去倡导的建筑工业化来解读建筑产业现代化,其实二者是有重大区别的。建筑产品单一固定、人员流动、露天生产,而工业化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室内重复生产。建筑业不可能全部照搬工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建筑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过去30年又是建立在低价劳动力、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境保护成本上发展起来的,加上市场经济的不适应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缺陷等因素,严重存在着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资源浪费、操作工人素质低下、科技投入不够等问题,造成整个行业三低一高(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工程交易成本高)。其发展并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与质量效益型的良性轨道上,还很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情况,建筑业首当其冲地必须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务实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但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指标多元、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增添新的内容。需要我们从产业生产资料、组织结构、劳动力、管理方法以及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推进这项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紧扣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这个主题,突出企业转型升级这一重点。
  一是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建筑业虽然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不强,分配制度和激励创新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尤其是人力资本没有进行相应的匹配。所以,下一轮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按照适度集权、合理分权、系统监控原则,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责、权、利对称。同时要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以混合所有制为主流模式的非公有经济、职工股权与国有经济和央企股权互渗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从行业主管部门层面说,就是要通过市场准入和资质管理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不同企业资质的门槛设置,实行不同企业资质的市场划分,并通过新一轮企业资质就位,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构建母子公司体系,再造企业管理流程,优化股本结构,进一步提高建筑业产业集中度。
  二是要坚持多元化发展,实现经营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趋于同质化。而且垫资、欠款严重,企业单靠传统的生产经营,可以说生存空间有限。一个有前瞻性战略思维的企业经营者,就必须掌握前沿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辟新的渠道。
首先是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以推进工程总承包为主流模式的一体化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次在生产方式上,积极务实走预制装配化道路,大力推进和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装配化、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现代化建造能力。在资本运营上,树立不为所有、但可共享的思维,推进银企联盟,实现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采取BTBOTPPP等模式支持总承包业务冲刺和抢占高端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经营总量上,坚持适度规模,控制产能过剩、管理跨度失控。特别是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和企业盲目扩揽工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引导企业升级重业绩、重质量、重效益。
  三是要加快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实现科技先导转型升级。实现新时期企业转型升级最根本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最关键是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牵动力,有效的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推动力,科技进步是管理创新的驱动力,全员参与是管理创新的原动力。品牌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力。管理创新转型,就是要面向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员发展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动管理方式与企业员工和工程项目实际的紧密结合。
  四是要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强企转型升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素质支撑,也是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迫切需求。第二次产业革命之后转入现代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可以产生回报递增。当前建筑业企业急需两方面的人才,一是复合型的高端管理人才,二是一线操作技能新型产业工人。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引进和培养人才的长效保障机制。最根本还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用人机制、奖惩机制和利益机制。
  记者:协会之前发出了《保障工程质量禁止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倡议书》,在行业内反响强烈。2015年,协会将开展哪些工作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
  吴涛:中国建筑业协会2015年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质量万里行活动,为行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通过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加大全员质量安全管理培训力度,深入推进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以创鲁班奖工程、新技术和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引领全行业,大力开展创精品工程活动,提高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是构建守信受益、失信必惩奖惩并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通过建立行业不良行为披露信息平台和AAA诚信企业评价等工作,推动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促进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行业诉求。以建议取消质量保证金为突破口,研究探讨各类保证金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积极为企业减负;继续组织调研反映营改增问题,帮助企业做好应对措施;配合主管部门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四是积极参与编制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建筑产业现代化基本内涵及指标体系,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建造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来源:中建协网站,发布时间:2015-3-18

主办单位 : 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版权声明 : 本网站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电话 :010-8312 8916邮编 : 100067传真 :010-8312 5388,010-8312 7828E-mail :bjgczl@bjgczl.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草桥东路8号院7号楼(北京城乡集团办公楼)二层京ICP备 11038305号-1 网站建设首企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