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划线
精益建造落地中国——大国工匠黄才良和他的“五个一工程

时间:2016-06-06 17:21

编者按:5月9日、10日、12日,《中国建设报》在《决策参考》专版,连续刊发了《精益建造落地中国》上篇、中篇和下篇三篇报道,详细介绍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才良分公司经理黄才良的大国工匠精神和他的“五个一工程”,代表了当今我国建筑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成效。本刊全文转载,供学习借鉴。

 

精益建造落地中国

——大国工匠黄才良和他的五个一工程

□记者 刘宏伟

质量强国,标准先行。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样的界定虽无科学的依据,但它确实已经成为一种业界共识和价值判断,标准之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而标准在行业的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日前出版的《装配式建筑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序言中,就特别强调: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意义深远的重大变革,标准化是引领这场变革的重要技术支撑。而且,这样的共识正从业界延伸向社会,乃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4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当日的三大“+”议题中,第一个便是标准“+”,李克强总理分析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推动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高标准,也意味着高难度,尤其是对生产方式粗放、效率低下的传统建筑业而言。高难度,同样意味着有大的机遇和突破口。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所强调的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对大力倡导以工业化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升级中的建筑业而言,标准引领下的精益建造,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效益和施工效率的精准对焦。中国建筑科学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有为在接受《中国建设报?决策参考》记者采访时表示:精益建造无疑是给出了塑造精益求精、追求质量的工匠精神的技术路线和模式,标准化极有利于推动建设质量强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

虽然源于精益生产理论的精益建造思想和技术,近20年早已在英、美等数十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推广,但截至目前,在我国还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然而,创新中国,并不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弄潮者。记者日前在江苏省常州市采访时发现,武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才良分公司在其承接的九洲花园三期项目中,便完整地实现了精益建造。一个地方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的分公司,是如何破解连行业巨头们都望而却步的这一创新难题的?黄才良,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62岁老人,是如何将这个代表着当今全球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工艺流程从梦想变成现实的?答案,就在他一手创造的五个一工程和那栋“58号楼

一栋与众不同的大楼:边建边住梦想成真

四月的常州,风和日丽,草木摇曳。难怪连东坡先生当年也会发出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愿终老于此。而记者此行的目的,却并非为了此地的溪山好,而是去探访一栋正在建造中的大楼。

九洲花园三期项目位于常州市沪宁高速公路北,从57号到65号,共计7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141663平方米。从外表看,58号楼同其他6栋在建的大楼并无两样。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旦走近,很快便会察觉到它的与众不同,用参观过该楼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菲的话来讲:震撼!可称之为施工现场的工厂化

很安静。跟一般建筑施工现场相比,58号楼可用安静二字来形容。该楼一共30层,目前主体结构已经施工到18层。然而,事先得知正在施工中的大楼,除了偶尔上下的施工电梯,一层很少见到人员进出,与一般工地喧嚣嘈杂的场面,形成了强烈对比。

很干净。无论是大楼周边的场地,还是楼内,不但没有建筑工地惯常所见的尘土飞扬、四溢的污水和砂浆,而且连堆放的砖头、钢筋等备料都很少见到,整洁得像是完工清扫过一般。然而,楼内偶尔传出的响声和高处不时闪烁的电焊火花,证明大楼正处于施工状态。同行的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原副局长成际贵告诉记者:这是才良分公司近年一直在推行的表层、浅层、中层、深层四层企业文化建设中表层文化取得的效果之一。施工区如此,加工区、生活区也同样,材料堆放有致,宿舍、食堂整齐划一,宣传画廊、开水供应区、吸烟区、文化娱乐活动区一应俱全。

用才良分公司经理黄才良的话来讲,表层文化是企业整体实力的外在表现。为了创造整洁规范的生产、生活物质基础和条件,该公司每次在开工前一个月就对现场的场容场貌、临时设施、安全设施进行平面的总体策划和布局,为员工打造一个舒心、安心、放心的施工安全环境。再通过一系列措施从环境上引导、行为上约束员工,为工程的文明有序建设夯实基础。他始终认为良好的施工环境是实现绿色施工、造好房子的基本条件。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吴慧娟至今记忆犹新(她曾于201011月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任上参观过黄才良负责的九洲花园前期项目):当时我们参观的那个工地确实管理得不错,看得出项目经理花了很多心思,虽然企业的级别并不高,但干出来的活儿却令人佩服。我也经常拿此举例,说明工程质量的好坏跟企业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还得看现场的施工管理团队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否真正把工程质量建设放在心上。

58号楼的干净,在地下室体现尤其明显。但凡到过在建楼盘地下室的人都知道,头顶滴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脏乱到无从下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当记者来到58号楼地下室时,见到的却完全是一副拎包入住的场景:地面平整,刷白的墙壁棱角分明,各种管线整齐划一,室内空气清新流通。黄才良看出了记者眼里的疑惑,但他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带着记者逐层朝上走。一至四层房间整洁,见不到多余的材料,找平护角工序基本上已结束,正逐层抹灰。五层在做灰饼、六层间歇、七层构造柱拆模、八层结构柱浇筑、九层间歇、十层腰梁施工、十一层三皮砖砌筑、十二层腰梁下砌体施工、十三层导墙施工、十四层清理……十七层剪力墙模板拆除。如此井然有序的施工作业场景,对建筑行业稍有了解的人就会明白,早已超出干净二字的范畴。黄才良此刻才一语道出个中门道和此前不急于解释的原因:这就是我们探索精益建造取得的成效,从下到上,基本上能达到边建边住的效果,传统的施工方式难以企及。不通过现场的直观效果呈现,光靠理论的解释,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黄才良提及的精益建造,在学界或许并不陌生。它由精益生产延伸而来,精益生产是流动的产品和固定的人来生产,而建筑是固定的产品和流动的人员来生产。建筑项目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精益建造根据精益生产的思想,结合建造的特点,对建造过程进行改造,形成功能完整的建造系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以多方共赢、集成交付为目标的新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但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少有人提及。精益建造的过程是一种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输入原材料、设备、人工劳动以及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等,而输出则是满足客户要求的最终交付物。建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连续的流水线工作,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按工作类别分不同的工作班组,如钢筋工、模板工、泥水工、架子工、电焊工、起重工和机械工等,各工种工人在不同的工作部位进行同一类工作,出现许多交叉衔接时点,由于做下一工序工作的工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准时到达施工现场,可能或早或晚到达,就出现人等待工作面形成或者工作等待人来完成的情况,出现人力与时间上的浪费。传统建造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忽视工作流程的设计,施工过程被看成是一系列单独行为,把工作重心放到了交接工作上,结果使整个项目变成很多单个工作的结合。

由于流程设计不合理,造成材料浪费是常有的事情,且工程进度很难保证,进度滞后的现象时常发生。为了赶上进度,就需要加大物质或人力的投入,增加了成本。比如模板工在拆除盖梁模板时,模板之间的穿墙螺杆由于在浇注时沾上混凝土而使螺母不易拧开,但因只有一套墙模板,为了完成下一道模板安装、使浇注工作能够尽快进行,拆模时间就要尽可能缩短,最直接的办法是用氧气割枪把螺丝割掉。这样,螺丝就不能再利用,同时又消耗了工业氧气和乙炔,虽然争取了时间,但造成材料浪费。流程设计不合理还会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比如在剪力墙外墙模板制作与安装过程中,外墙外侧模板比较宽大与笨重,模板工通常用塔吊来吊装模板,由于流程设计的原因,不是将模板拆卸后马上调运到另一处安装,而是把模板放下来,等钢筋工将工作面的钢筋绑扎好,模板工重新起吊模板移运到位才进行安装,这样使塔吊重复做了同样的工作,既耽误了时间、浪费电力和磨损机械,也造成了人力浪费。精益建造则通过减少流程的不确定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消除了材料浪费的行为,同时还避免了信息流被打断,可以使项目的每个工作小组持续工作,保证所需的资源直接输送到位,避免重复劳动。

既有面上的直观呈现,又有先进理论的支撑,但任何一种模式的推行最终取决于实际的收效,尤其是对施工企业而言,最终目标是效益。大数据时代,数据最具说服力。黄才良列举了一组实验数据,按照拆分后标准工序穿插标准施工,21000 平方米、地上30层的一栋住宅楼,比传统方法施工至少缩短工期97天,工期至少缩短18.8%。作业人员数量至少减少18.6%,至少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的6.5%

精益建造的高效,最终还得靠人去实现,现场作业人员对此有何感受?1991年从事建筑施工的孙安,一直干的都是粉刷,今年刚从南通来到常州,谈及精益建造,难掩脸上的愉悦之情:当然愿意在这样的工地干活儿,虽然要求严格,但只要认真去干,都是能做得到的。现场干干净净的,看着心里就舒服,干活也没磕绊。他目前正在配合测试内墙粉刷工序模块作业数据,验证内墙粉刷工序作业标准数据的应用。

1964年出生的张银来是一名瓦工,来自苏北,跟黄才良合作时间超过30年。谈及精益建造的感受,他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搞明白后,还是愿意这样干。不仅操作环境舒服,而且只要严格按照他们指定的程序和要求做,就能达标,没有返工、修补少。很规范,做出来的都是精品。他话里的搞明白,正是黄才良最深的感触之一——精益建造,最关键是改变施工人员的思路和观点,同时给他们提供可操作的作业标准。按惯例,瓦工都是按平方米收费,而张银来此前的角色相当于专业分包,他得负责提供所有的作业工具和雇人干活儿,个人获利大概在每平方米10元钱左右,但因效率低下,能承接的体量十分有限。而现在他只需要提供简单的小型工具,主要负责现场管理协调,每平方米的纯利还是在10元左右,但按照精益建造的方法,他就能承揽十万平方米、百万平方米甚至更大体量的活儿,总体收入实际上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产品质量也得到保障。

提及精益建造,毕业于徐州建筑学院负责58号楼现场技术指导的窦建,感触更多:从技术层面讲,跟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一切都遵照模块标准操作,指向性更明确,而且每天的任务、每道工序都在手机终端上有作业标准、检查验收标准、安全注意事项等显示,具体实施是小时级的管控,管理强度和难度明显降低,而安全质量反而有了更好的保障,待遇也提高了。他也同时提到了工人习惯的改变难度较大,干到六七层的时候才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也正是黄才良一直强调的试点示范的重要意义,让工人通过直观的感受改变习惯,比理论的灌输效果更直接有效。

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实现流水线建房

  既然精益建造效率如此显著,为何在才良分公司落地之前国内却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分析认为:一是在过去的20余年,我国建筑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片面重视速度和低价,忽略了管理和质量;二是没有把制造业或者其他行业好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建筑业。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房地产业处于撒豆成金的时代,只要房子开发出来,就能卖得出去,就能挣钱,忽略了管理问题。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大的公司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并未带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三是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缺少应用,比如信息化、自动化管理。“甚至包括在我们看来应该是行业技术领先者的设计企业,技术水平仍然维持在20年前的不在少数”。

   除了魏来分析的管理意识上的集体忽略,精益建造在国内迟迟没有落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所需要的综合计划控制体系缺乏技术支撑,符合国情的技术研发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基于精益思维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满足末位计划实施的组织,遵循自下而上流水施工的原则。由于传统现浇高层住宅建筑没有装配式高层住宅全砼外墙、轻质隔墙板、整体楼梯等先决条件,穿插工艺组织主要依靠末位计划拉动,通过细分后的工序特别是二次结构工序穿插施工,利用最优资源配置,实现精细化管理,方可提高管理效能,同时为实施规模化管理提供模板。而在施工工艺流程方面,为达成施工管理目标,以进度为主线的管理采用四级计划与单个工序的合理流水作业管理,采用二次结构、内墙粉刷、外墙粉刷等竖向穿插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是很难解决项目管理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解决工艺工法标准数据存放、共享和生产工艺、管理、成本、岗位标准流程实施。

    负责软件研发与平台系统建立的曹仕雄来自广联达软件公司,他详细介绍了该平台并通过才良分公司特有的三联屏进行了现场演示。该平台是基于企业、项目、人三者之间的无边界链接,解决的是人、事、物本身及之间的问题。企业基于项目下达质量、安全文明、进度、成本等指标,项目则反馈建造中的实时数据给企业,反映指标目标的动态控制与实施情况,基于企业与项目的这种关系建立了独立的动态成本控制系统与安全管理系统;项目对个人以进度为主线进行控制,个人对项目则以任务管理的方式实施进度控制情况、质量管理情况等反馈,基于项目与个人的这种关系,建立了融合质量、安全、资源数据在内的进度管理系统,其中的末位计划系统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企业与个人可以是聘用、合伙、咨询等关系,为保证不同企业的各个岗位人员能够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围绕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工作,建立了项目OA系统;围绕项目的企业间发生交易行为,首先必须符合黄才良的价值观,认同才良文化,由此建立了采招采投系统;当同一组织的个人围绕任务进行工作时,需要组织支持并反映工作的全过程,留存过程资料,由此建立了个人协同系统;项目与项目间进行复制管理,依靠的是数字,也就是数据的传播,必然会有数据库的产生。这既是黄才良多年从业经验的总结提炼,又是信息平台内各系统围绕进度为主线运行的积累,于是有了必不可少的工艺工法数据库,也是企业定额的原始数据来源。与本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企业、具有不同身份的个人、与本项目有相似特点的项目各自向外链接形成一个个项目、企业、个人之间的链接,就会形成广泛意义上的平台,所以,我们说平台就是链接,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8S”、BIM、团队作业、准时开始、准时采购、准点交接等,解决了围绕项目的人、事、物本身及之间的关系。正是基于信息平台,才可能实现最佳的资源匹配,依据末位计划准时开始的条件,通过流程管理达到时间与空间的管理要求,通过各专业施工单位的末位计划拉动,施工总承包方在项目管理上形成以进度为主线的施工工艺管理系统。通过门禁、移动端等终端设备,实现准时开始、准点供应、准时验收等动态的可预计可追溯管理并以此保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公开、透明、高效中正常运转,达到“零距离沟通、零质量缺陷、零现场堆放、零安全事故、零交接窝工、零进度障碍”的精益管理目标。“系统运行过程中,明确相关岗位的任务,如建立与平台数据相对应的考核模式,会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小时级的末位计划可以使工序无缝对接,实现流水线建房”。

   才良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锦华用了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这套系统:把人管好,把事做好,把人、事、物自身与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把人管好,项目涉及到投资者、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建造者、供应者等,包括了内外价值链的各个组织人员,都是项目组织与管理人员,把这些各个组织的人揽到一个圈子里,依据末位计划拉动的需求,启动管理流程,做到零距离沟通。把事做好,首先通过末位计划明确每一个时间段需要做的事,通过准时开始及准点验收条件明确对每一件事的具体要求;其次,将人与事通过系统或移动端关联,相当于围绕项目的相关方的所有人员在一个办公室内信息共享,完成最优的资源匹配包括材料现场配送;而谁先干,谁后干,还是同时干,则由e化了的工艺流程与管理流程决定。工作流痕,在做好事的同时,不管是末位计划系统、个人协同系统还是项目OA系统,都有过程照片或表单体现事情完成的全过程,特别是拟通过BIM组件的运用,反映每一个工序模块的属性,能够实现建造过程的全程留痕与可追溯。在网络关系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何时该干什么、怎么干,从而保证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而且全程留痕可追溯。

    

一个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标准+互联网”让标准说话

  对于精益建造而言,有了信息平台的支持,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施工效率的提高,并非等同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判断质量的高低,首先得有标准。而对于精益建造而言,工序级别的高标准,便成了当务之急。用曹仕雄的话来说:“系统只是一个承载平台、一种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还必须有精准的数据或流程作为支撑,也就是需要一个作为大数据分析基础的参照标准。”这也是黄才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三强调的观点:“别的行业可能是‘互联网+标准’,对于精益建造而言,必须是‘标准+互联网’,没有标准,再高明的技术手段都没有用,而且企业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标准何来?至少截至目前,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国内尚无精准到工序级的施工标准。谈及标准,不善言辞的黄才良立马敞开了话头:“建筑行业有个特点,企业自身没有计价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企业定额和企业的计价标准。平时都是按照国家一般的标准去估价,优惠15%或20%后,到底能不能赚钱是不清楚的,全靠经验。我以前一直坚持的单一项目算价,不像其它企业是所有承接工程笼统算价,哪个工程具体赚多少钱没有概念。而我公司的定额一直都在我自己的脑中,不论工程大小,能不能赚钱我都有自己的感觉。所以我在接工程时心里是有底的,只有做好进度、质量,与甲方谈判时的主动权,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黄才良虽然能做到心里“门儿清”,但并未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基本面。尤其是不少地方在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推行最低价中标法。从控制投资成本的角度而言,并无不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真的就是最低价中标法,而没有从整体意义上考虑项目的成本价格,忽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标人的投标应“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是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除外”。即“经评审的最低价”排除了低于成本的投标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最低价中标”。结果往往是施工企业为了保本或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偷工减料,危及工程质量和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少部分企业自身的短视问题外,因标准的缺失导致建设方对项目的成本价格心中无数,才是导致这种普遍行业现象的关键因素。早已不局限于“独善其身”的黄才良,对于建筑业标准的缺失感到有些痛心疾首:“要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做到让标准说话。有了科学的标准,才会计算出合理的成本价格,以此作为整个招标工程的科学指导依据,从根源上解决工程质量问题。”

  对于黄才良的“标准观”,魏来深表认同,他分析表示,我国建筑业受限于传统意识、整体环境以及技术和人的水平因素,确实存在“傻大粗”的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成本比较畸形。抛开技术,实际上是一种低水平的竞争,对整个行业都是有害的。所以,成本不能无节制的降低。他所指的成本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根据有利原则,整个社会的平均付出成本,包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交流成本等。“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推进企业成本定额及相应工法制度建设,明确企业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工程所需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的价格标准,让企业成本定额与工法相互对应,动态调整,在市场竞争中真正体现企业的实力与价值,保障工程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也是精益建造的一个重要目的”。

  “让标准说话”的前提,是标准本身的可靠性科学性。才良分公司的标准来自何处?自2009年发现黄才良后一直持续密切关注至今的成际贵对此颇具发言权:“一个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干45年已属不易,但若对同一件事情全身心地持续琢磨了45年,且不断有创新成果呈现,足可谓‘成精’了。从平面图上看十分复杂的建造工艺流程,但在黄才良脑子里,却是一个条理清晰可以触摸到的立体模型。45年不断累积的精益求精的经验,这本身就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标准依据”。

   有了精益求精的经验,在一般人看来,将其应用到互联网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专业人士眼里,事实并非如此。据曹仕雄介绍,要把黄才良脑海中的经验转换为精益建造所需的工艺流程模块,无疑是一道鸿沟。首先要把黄才良脑海中的经验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比如分项及工序拆分,一次结构中测量放线、电渣压力焊、墙体钢筋绑扎、墙模板拼装到位等就超过13项。二次结构中楼层整理、填充墙体放线、出楼层电管接长等超过23项。内墙抹灰中基层处理、挂钢丝网、墙面毛化处理等超过17项。外墙抹灰及保温中外墙抹灰放线、外墙灰饼、护角等超过18项。接下来是更具体更详尽的单个工序拆分,比如一次结构中的测量放线,操作分解又细化到了放线准备、放主轴线、放墙身线、放控制线、放门窗洞口位置线、弹外墙大角、外墙竖向控制线、检查验收等。“光前期我们已经用于实验的模块数量就超过了1000个,后期土建方面至少还有超过1300个模块需要分解补充。目前,模块已细化到班组长层级,下一步将向工人普及”。

   分享和工序拆分虽然是个细致活儿,但难度系数并不高。接下来是将这些模块利用BIM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优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技术体系。然后按照优化后的技术体系按流程施工。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对每个施工流程和环节进行校验,只有达到黄才良认可的标准后,才算完成了一道工序,然后再将这道工序作为一个标准模块固化下来,并据此测算出该道工序的定额。只有测定出工序定额,才可能为末位计划的实施提供精准的资源匹配,为工序模块化的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为阶段性核算与结算提供依据,为企业定额的编制提供依据。

   要完成数千个如此复杂反复的工序模块,其难度可想而知,难怪成际贵会发出“若非这两个‘奇’人都痴到一起,这套系统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也就不可能有58号楼精益实践的诞生”。黄才良在施工工艺方面是个痴人,曹仕雄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同样是个痴人。黄才良脑海中想到了什么,曹仕雄就得用技术的手段将他脑海中的虚拟图形固化下来,然后通过实践去不断校验调整,直到二者合二为一,“让标准说话”有了科学可靠的“标准”,以此实现“标准+互联网”下的精益建造模式。

  除了人的个体因素,精益建造为何没能在行业巨头出现,反而在一个地方企业分公司得以实现?魏来分析认为,首先从建筑业整体的知识储备来讲,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跟国外有个明显的差别,在于对技术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国外一般采取的是建筑师负责制,包括建筑的选材、总承包合同的协同管理都是由建筑师来负责的,对于甲方来讲,充分利用了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我国在这方面比较弱,在建筑的政策上、预算指标上,大家并没有把这个当回事。这也是建筑工程行业者这种初级水平导致的,没有一个建筑科学化进程的积累。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本来6个月的设计,让2个月做出来,这些都是和精益建造的意识完全背离的。“我们的法律体系没有好好去约束这些行为,政府部门没有好好去监控这些行为,甲方也因受市场条件影响,倾向这样做。房地产业带动的设计、施工领域都是以这种节奏前进,所以不可能是精益的”。

   精益建造,让标准说话,无疑是偷工减料的克星,让终端产品有了品质保障,但会不会因成本的增加而难以获得大面积的应用推广?著名房地产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刘卫民对此表示,精益建造在探索阶段的成本无疑会比传统建造方式高,但因其具备可复制性,从长期来看,反而会降低合理成本。尤其是从建筑全寿命周期来看,虽然建造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可能稍高,但因避免二次装修的大拆大补以及降低后期在防水、保温方面运行成本,会大大降低综合成本。而且精益建造能有效规避现阶段产业工人缺失工法工艺不到位造成的产品质量缺陷,通过标准整体提升产品带给用户的居住舒适度,尤其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质量强国”的战略,这样的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主流。

 

一个专干傻事的老匠人:跟施工较真儿了45

黄才良的经验为何能成为制订标准的依据?仅凭从业时间长或经验丰富?相信有着类似质疑的人并不在少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认识黄才良和了解他干过的那些傻事开始。

黄才良,1954年出身于常州一个普通的贫困农户,读书时成绩很差,79岁读了3年一年级,13岁读3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读书成绩一般的他,在学艺方面却表现出了超人的天赋。17岁开始做瓦工学徒,21岁就当上施工队队长,随后几经沉浮,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

敢于挑战。1991年,黄才良克服重重阻力,冒着极大的风险承接了美国托利多合资工程,完全按照美式管理模式,以速度取胜。当时包工包料为每平方米50元,黄才良把三个工种的管理权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垂直管理。当时的进度是晴天7天一层楼,雨天搭棚进行室内作业,实现了6天一层楼。当时机械化水平还不高,为了抢抓进度,三个工种同时开工,木工晚上做钢模,做完一层直接付现金,每人一层10元钱,提高工人干活的积极性。如此下来,不仅速度跟上了,质量也比市内一些大公司要好。后来还组织了全市的观摩学习,还凭借此工程获得了常州市第一块省优金牌,在全市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业务。

念书太少,一直是黄才良的一大遗憾,甚至成了一块心病。尽管他从不回避这个问题,也不忌讳别人拿这说事儿,但信息时代的来临和飞速发展,让他深感文化短板不仅会成为继续探索创新的障碍,而且还会阻碍公司的发展。一见到书本就一个头两个大的黄才良,决定以身作则,开展一场学习革命2011年,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严苛的目标:每天学习35个汉字。说易做难,尤其是随着字的难度、数量的增加,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他平均每天要花6个小时。白天琐事缠身,只能缩短晚上休息的时间。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冷水冲冲头,稍稍清醒后继续认字。不管熬到几点,当天的任务一定要当天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黄才良真的学了1000个汉字。为了鼓励公司员工的学习劲头,他在公司生产会议上把学到的字一一读给大家听,并且保证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再学2000个汉字。言出必行,最后,他在3个月时间里花了600个小时,学会了3000个汉语常用单字。给公司年轻人上了一堂不平凡的学习实践课,打消了他们在学习文化方面的难情绪。

2013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开展党的群众性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点名让黄才良作为全国建筑业施工企业代表,作用良心早发,给社会造精品房,让百姓住上放心房的先进事迹报告。此时的黄才良虽说已认识3000多个字,然而,实际情况是,识字与念稿完全不是一码事,再加上他一口讲了60多年的吴侬软语,而且从来没有在这么高层次的会议上讲过话,使他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难事。但为了圆满完成这次光荣的任务,他又用上了傻劲,在5天时间里,边学念稿,边学讲普通话。

当时苏南地区连续高温,地表温度常超过40摄氏度。急火攻心的黄才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高烧不止,连续到医院打了3次点滴,短短5天时间,人就瘦了6斤。作为省里协调此事的联络人,成际贵考虑到实际情况,准备向部里报告,取消他的发言。在征求黄才良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请局长放心,到部里发言是大事,我保证讲好!最终,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从常州赶到北京,面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00多名领导干部,用普通话圆满地讲完了他的报告,受到部机关领导们的一致好评。如今再次提到这次演讲,黄才良依然百感交集:说实话,那次的报告发言,比我建一栋楼、挣几百万元钱还要难,但很值!

不计名利。照常理,名利双收的黄才良应乘胜追击,进一步将队伍做大做强,然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1991年,他把赚到的钱按股份分给了几个合作伙伴,然后带着属于自己的一份钱回家搞起了牛蛙养殖业。原因在于他对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走向缺乏把握,想静观其变,同时也想让过度劳累的身心得到适度的休整。即便如此,他还是没有断了同建筑业的关系,留下了四支队伍继续接工程,在接下来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当义工做免费的技术指导。一直到1994年八分公司成立,由总公司的一名技术负责人做经理。黄才良依然只是当顾问,帮助他们管理,不仅不拿工资,还拿钱给他们开工程。后来,有个开关厂工程,挂靠在八公司的名义下,结果承包的老板亏空了150万元后跑了。黄才良不得不临危受命,接手了八公司和开关厂工程,一直做到开关厂收尾,这个工程终于持平了。黄才良并不满足于在家门口打转,之后他带着队伍相继转战溧阳、南京等地,业务和盈利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仅2011年~2013年,八分公司就累计完成建安产值20.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32亿元,利税上交9000多万元,完成上交公司管理费3600万元 。然而,黄才良并未满足于此,而是从公司盈利中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中,从2008年至今,在此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亿元。对于行业巨头们而言,这笔研发费用或许算不上大,但对于一个地方一级企业下属分公司,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用才良分公司惟一的女项目经理黄苏的话来说:分公司并非独立公司,除去养队伍和储备人才的成本,这笔费用真的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黄总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宣传他个人,他一直都不愿意这样做,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把自己数十年在建筑业摸索出来的经验,结合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趋势,找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建筑业的创新发展道路。即便不能在自己手上实现,只要能把这扇窗打开,后续工作由他人去完成和实现,他也觉得挺值得。如今,黄才良又主动从正处于盈利高峰期的八分公司退了出来,白手起家,另起炉灶,重新成立才良分公司。目的很简单,探索精益建造可复制模式,同时验证该模式的市场化道路是否行得通,要搞清楚赚在哪里、赔在哪里。先行先试,为国家趟出一条建筑业的标准之路。

质量较真儿。2006年,八分公司承建南京虹桥城市新广场项目,当时正值雷雨多发季节,在浇筑最后一个立柱柱基时,突遇雷雨袭击,工人们快速组织基坑排水。因雨水与混凝土搅和在一起,无法排清,施工人员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采用挤水法挤出多余水分,将柱基浇筑完毕。事后通过了监理单位工程师的验收。监理单位验收合格了,但黄才良自己这一关却没通过。他产生了一个疑问:雨水浸泡后的柱基,石子和水泥会不会产生离析?他让正在外地的一位资深项目经理赶赴南京,问:会不会有问题?”项目经理说:柱基很厚,不会有问题。黄才良还是不放心,又把常州市质监站的老站长接到施工现场。老站长认真察看了柱基情况后说:一般来说没问题。不过我干了几十年质监,这种事还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要不去问问东南大学做建筑的专家。黄才良便去东南大学请教。教授听黄才良介绍了他的担忧后说:有这可能,最好重做。黄才良思前想后,决定让实验部门对柱基进行钻芯检测,结果发现柱基底部确有轻微的蜂窝结构,他当即拍板:返工!重做!因工程量大,他请来了南京工程兵学院的技术团队做了定向爆破。

敢于创新。黄才良总爱鼓励员工针对业主投诉比较多的质量通病多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带头创新了很多工艺工法,并按照三步走的方针把一个个创新的工艺工法固化了下来。这三步走简单来说就是实践、理论和工法模拟演示。比如,2009年,黄才良针对上层板筋保护层及现浇板厚控制的问题,觉得这将成为后续建设各方的危机爆发点,也是当时各项目部都不太注意的事,于是他提出了用钢筋吊凳和特制的砼垫块来控制上层板筋的定位以及现浇板的厚度,而住宅楼结平钢筋常规设计一般直径为8毫米,在施工中容易被踩扁,修正难,保护层难以控制,于是他又自制了钢筋网片操作平台放置在结平板中,作为浇筑工人的脚踏板使用,避免了板厚及保护层难以控制的难点。试验成功后,2010年黄才良组织技术团队将此做法编写成工法和工艺流程,并制作成施工的模拟视频进行演示,形象地指导工人施工交底。此工法也受到各界主管部门的认可,并推广应用至全行业,为推进民心工程和标准化建立奠定了基础。香缇湾工程也于2010年度被省评为常州市唯一一个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并于2011年被评为江苏扬子杯优质工程。截至目前,他已经拥有4项专利技术及5项施工工法,外墙与外窗防渗保温施工工艺荣获江苏省QC成果三等奖。

着眼大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黄才良决定从工地做起,除了利用浅层文化不断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外,还坚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为此不惜血本。20105月,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项目进入挖土阶段,先要运出40万立方米的土,他考虑到运土车辆走在泥土上会尘土飞扬,影响市容环境,造成空气污染,竟然让材料部门购买了1500平方米16的钢板铺设在行驶的基坑下和坡道上,并派专人清扫,沿着出土的场内道路上安装20个定时喷洒的龙头,对道路循环喷洒来达到降尘的效果。

今年62岁的黄才良,从17岁与建筑结缘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45年,秉承着每天做一件事,每月做一件新事,每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人生信念,持续不断地跟建筑业较真儿,尽管这样的较真儿被不少人看成,但他并不在乎,因为他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一个原则:盖房人要想着住房人作为建造者,就该以住房人的心态做到诚实守信、良心营造,只有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得起社会大众。在成际贵看来,黄才良的经验,都是从施工实践中一点一点琢磨累积起来的,而且与时俱进地结合了最新科技成果,再因地制宜通过项目管理实践获得验证,所以这些经验不仅可靠,而且是科学的。也只有这样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并敢与自己较劲的匠人,才配得上大国工匠的称号,这样的工匠精神,才是值得国家大力提倡的

针对业界人士提出的国家正大力倡导发展装配式建筑,很多部件都在工厂预制,这将淡化工匠精神和缩小精益建造的应用空间,王有为对此表示:其实恰恰相反,装配式建筑对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结合装配式建筑新的吊装、拼装、安装等工艺流程与时俱进地提高技能,遵照精益建造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目标。而且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占比依然很少,对于传统的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精益建造的价值无可替代

一个可以复制的模式:打造大国工匠梦工厂

精益建造的模式是否具备可复制性,除了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外,还必须具备能供其存活土壤”——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和理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话用在黄才良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一直身在一线施工现场,凭着对建筑业数十年发展规律深刻认知,早在十年前,黄才良就强烈地预感到行业危机的来临,在建筑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企业业务量增长与自身素质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凭老经验、老办法已适应不了新的市场形势,也不能为项目施工管理带来新的突破。凭着满腔对建筑业无法割舍的情怀,黄才良54岁时决定再为行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了让自己的理念和经验得到传承,让年轻一代少走一点弯路,他决定编制出一套规范的标准模块。现在国内特级企业有380多家,一级企业有8000多家,而一级企业下的分公司有几十万家。模块化管理可以将其数十年的施工管理经验与工艺流程等融合转化为人人都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向着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发展,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

敢想,肯干,还需善干。对于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黄才良而言,要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他当时并没有急于接工程,而是开始认真地做起了调研工作。20085月,他让人购买了200套《企业文化建设教程》光盘,打算借用这套能够表达出他的想法及做法的教程,让全体员工都能够了解他后续采取的举动措施,达到同心同向的目的。于是他每个星期天都陪同公司的管理人员共同学习,看完后还用朴实的行业话语来解释分享。

统一了队伍思想后,黄才良开始着手选择和考察项目,从香缇湾花园项目的三个标段中选了一个六万多平方米的小标段,按照企业文化建设教程的思路,搭建了公司及项目层面文化建设的框架,并从表层物质文化、浅层行为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理念文化四个层次着手,理清项目管理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国家政策和项目管理的具体要求编写了公司层级的《文化建设》手册,然后在承建的香缇湾花园项目上进行初步尝试。提出了内炼文化,外塑形象的策略,一方面将文化融入各环节中,用实际行动促进团队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并让现场作业人员时刻牢记为人们创造工作和生活的新空间的使命。同时规划以流程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助力、以绩效为约束的项目管理模式,纵深推进企业集约经营、项目精益管理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现场安全文明、工程质量建设,用良心房的价值效应来感化建设方,使他们承受项目的不优惠,竣工前验收付款至90%的要求,同时拉动一批理念相同的施工方共同维护合法权益,共同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黄才良的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下,香缇湾花园项目现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让每个进入施工现场的人顿感耳目一新,同时常州市建设主管部门也成立了双创领导小组,更加系统性地诠释了整个施工过程。

随后的其他项目在开工前,黄才良总会审视现场的总体平面规划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筹划布局现场,尽量消除后期影响工程进度、安全、质量的各种因素,避免边施工、边布置的陋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设施从保证产业工人工作的安全和生活环境入手,实现场容场貌美化、施工环境净化、员工生活公寓化、后勤保障多样化、劳动防护安全化,让员工感受到家的温暖。通过这一时期表层文化的感化,公司作业人员基本上都能自觉践行这一理念,行为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习惯,为实现文化引领、实现项目精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几次积累,黄才良又组织团队依据实践做法,设计了施工现场各模块的图文数例,编写了《表层文化》上中下三本标准手册,为后续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1”“10”的复制。由于标准模块和管理流程的建立,在之后建设经纬大厦和天宁科技中心项目施工时,各部门意识统一、分工有序,仅仅用了20天的时间就完成前期的施工临时设施的建设,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整合了知识资源,还营造了和谐的周边环境,为实现集约化经营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施工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而且,这些临设都是采用了定型化的防护设施及周转式的防护棚,再利用率可达100%。从长期发展来看,不仅是节约了成本、资源也得到了回收利用,而且完全符合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需求。

项目的头开好了,如何实现长效管理?黄才良提出了“8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现场管理法,这种源自日本的管理办法从此在工地上扎下了根。月星环球商业中心作为沪宁线上最大的单体综合商业中心,应用“8S”现场管理方法,用一个整洁的标准化施工现场为优质的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因为标准化的管理和优质的结构质量,所以部、省、市主管部门仅在月星环球商业中心项目一个工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召开8次现场会,其中有两次是全国性的建筑行业大型现场观摩交流会,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前来学习交流的施工企业依然络绎不绝。每一次,黄才良都要求员工认真接待,无私分享,任何优质的产品必是在标准化管理的氛围中产生的,只有建筑业在表层文化上都共同提升了,才能促使行业内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只有引导项目竞争的理性回归,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不优惠的承诺,行业内满意房才会更多的涌现

说到,就能做到。凡是黄才良负责的项目,几乎都有现场会召开。从江苏到云南,每次现场会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甚至产生了轰动效应。从2008年至2015年,黄才良负责的项目配合部、省、市等不同层级的管理部门和机构举行大型观摩交流会31次,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交流人员超过11700多人,发放经验交流资料超过10000份。仅2010年到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视察次数就超过百次。其间,受邀亲自为山西四建集团、宿迁华夏集团、南通启安集团等分享经验并协助参与他们的项目策划,还与云南二建、广东长大、鄂尔多斯东方路桥集团等同行企业结对,共同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管理水平。如今,用文化引领,让标准说话。以精益思维,促精准管理的才良建造模式,逐步实现施工现场工厂化模块管理的理念和做法,正在引起江苏省和全国建筑行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创新,永无止境。黄才良意识到,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他不仅鼓励员工学习借鉴成熟的管理工具转换到施工管理中去,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动力,自己还带头以身作则。2011年,在国内对BIM技术认识不深之际,他却率先决定引进这一技术,减少过程中管理成本和资源成本的消耗。因为他意识到,BIM技术不仅是指导绿色施工的基本工具,也是今后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也是一个对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伴随着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项日管理系统工程算量软件人力资源系统“OA办公系统“BIM技术视频制作虚拟动漫技术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培训全面展开,公司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热潮。经过艰苦的培训,他们成功启用了BIM技术。利用BIM技术将各类平面图纸虚拟成立体模型,对整个建筑过程进行预演,并对不同系统管件、梁与门、结构与安装管道等容易发生问题的交接部位进行碰撞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工审图不易发现的设计问题,防止等到施工时才发现而产生返工与延误工期的现象;利用BIM技术进行材料过程控制,在三维设计模型上加入时间元素,快速准确地获得施工过程中各种材料的使用、库存数额,适时制订采购计划和确定领料数量;利用BIM技术进行虚拟施工指导,在召开专业会议、向现场施工交底时,用三维模型展示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有时还把工艺流程、工法等制成形象直观的虚拟动漫,提高工作指导的效率和质量,使所有人员尤其是一些不懂图纸的一线操作人员,也能一听就懂、一看就会。

为进一步扩大BIM技术的应用成效,黄才良特意组织成立了动漫设计组,应用BIM技术,在现场模拟制作了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的场布演示片,以此取得了一举四得的成效:让现场的管理人员对如何进行施工前期准备有极强的视觉指导,并且强调施工前期场布的重要性,为建设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同时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对现场进行模拟和固化,形成企业统一标准,提高工效;让员工对施工现场准备模块的重点有切身了解,达成管理共识,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让业主了解到施工企业对项目策划的周全,感知公司的诚心和实力;让公司的集约化经营形成工具化、定型化的标准,并以此来规范绿色施工,共享资源,节约管理成本。随后在其他项目中继续得到推广应用,其中虚拟建造(BIM)技术在武进经纬大厦创精品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还在中国建筑业协会举办的首届工程建设BIM应用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事实也再一次证明了黄才良的高瞻远瞩,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的发展目标。

然而,年逾六旬的黄才良丝毫没有止步的意思,他要借助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自己45年的从业感悟,真正探索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和标准,引导建筑行业健康、理性的可持续发展。心动即行动,于是,精益建造进入了黄才良的视野。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预见有准备的人。正因有了成熟的企业文化托底,加上对BIM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精益建造才可能在才良分公司获得阶段性成功,才具备了可复制的基本要素。

站在58号楼前,黄才良道出了他的理想国其实我们创建的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企业大学,一旦我们的基本标准模块完成,精益建造模式将在中国建筑业彻底实现并获得广泛应用推广,经过这套标准流程的训练,不仅能彻底实现让三流水平的员工干出一流水平的质量、让一流的员工获得一流的薪酬,还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引导他们融入企业文化。届时,每一个项目,都将是一个输出大国工匠的梦工厂

眼前的黄才良,正应了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加上体系完备的五个一工程从平台、技术、标准到理念的保驾护航,相信他的梦工厂,已为时不远。中国精益建造的宏伟蓝图,也将由此展开。

(来源:中国建设报,5月9日、10日、12日)
 

主办单位 : 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
版权声明 : 本网站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电话 :010-8312 8916邮编 : 100067传真 :010-8312 5388,010-8312 7828E-mail :bjgczl@bjgczl.com.cn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草桥东路8号院7号楼(北京城乡集团办公楼)二层京ICP备 11038305号-1 网站建设首企互联